“花父母的钱,就是在吸血”,千万别让孩子有负罪感
因为我没有那么优秀,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配不上父母的付出。
这个回答戳痛了无数网友。
有人说:「花父母的钱和吸父母的血没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我从小就希望快点长大,不再花他们的钱。」
还有人说,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知道我们挣钱有多辛苦,多不容易吗」,以至于花父母的钱一直很有罪恶感。
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总是带着付出感来养育孩子,却浑然不知,这其实是一种裹挟着「爱」的控制。

妈妈一直耳提面命地跟朋友说:「妈妈放着好好的高中不教,做这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你,你可要好好学习啊。」
一旦朋友学习成绩下降,妈妈就会质问她:「你这个成绩,对得起妈妈吗?」
朋友特别怕妈妈说这样的话,因此从小学习就非常努力,也很乖巧听话,可是她过得并不快乐。
高考时,她背着妈妈,放弃了离家近又好的名牌大学,偷偷地选择了海南的一所大学,目的就是为了远离妈妈。
她说,妈妈的付出太沉重了,她不想要了。
父母过多的付出,可能成为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是互相滋养的一个过程,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完整了我们的生命。
因为深爱着孩子,我们愿意成为更好的大人,因为深深爱着我们,孩子愿意成长为更好的小孩。


让宋倩英子母女由相爱到相杀的,正是宋倩那无所不在的母爱,以及浓烈的付出感。
「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你离开了妈妈的身体。」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们俩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一样的呀?」
「就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地给你买菜做饭,我容易啊?我压力不大啊?」
无疑,妈妈为女儿付出了所有的爱,但这种爱,对于女儿来说,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或许,连宋倩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话堪比毒药,它会慢慢渗透到英子的每一寸肌肤,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父母过度强调付出感,就会演变成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控制,让亲子关系畸形发展。

只是,出发点虽好,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我省吃俭用,花钱送你去上辅导班,你就拿这成绩回报我?」
「我含辛茹苦养你成人,你对我就这态度?」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这日子不知道过得多舒坦。」
父母说这些话,是希望孩子和自己同频,能感同身受到父母的不容易。
可,孩子和父母是有时差的,父母的话,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了一种负担,让孩子误以为,你生我养我,都是计成本要回报的。

儿子的话让她心头一震。儿子告诉她,每当听到妈妈说为他好,为他付出多少的时候,他心中就有一种声音在呐喊:妈妈根本不爱我。
朋友说,是儿子教会了她,真正的爱,不是交换,也不是索取,而是无条件的爱。

只有爱,才能滋生出无穷的力量,只有爱,才能让父母赢得孩子。

我们最该对孩子持有的态度是,你能成为我的孩子,让我体验养育的苦与乐,本身就是一种恩赐和回报,无关其他。
文章来源:凯叔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