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暴露的真相: 除了训斥孩子,我们还能做什么?
剧中,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叹:剧情太过真实!莫不是在我家装了摄像头?
剧中闫妮饰演的是高一学生林妙妙的妈妈。在妙妙高一刚开学,妈妈就为女儿开始了高考倒计时。

饭后没有刷牙会争吵;
周末孩子睡懒觉会争吵;
上厕所没有按照规定时间要争吵;
....
这些小事情带来的不满,终于在一次考试后彻底爆发。
如果说妙妙只是因为学习成绩才导致与妈妈产生矛盾,那么学霸钱三一与妈妈产生的矛盾就完全是教育方式产生的冲突。
钱三一是学校的学霸,却有一位“完美”妈妈在时刻操纵着他:美名其曰来照顾儿子,来陪读,实际上是远离性格不合的丈夫同时更好的“监督”儿子的学习,按照自己预想的轨迹成长绝不让他长歪。
在之前发布的预告片中,有一个钱三一与母亲激烈争吵的画面,妈妈声嘶力竭的怒吼着问孩子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在得到“一个你不干涉的生活”的回答后无助的掩面痛哭。

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背后,想要获取的,又到底是什么?
孩子青春期出现的这些问题,真的是不正常的吗?
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解决孩子青春期问题:

3、孩子和异性同学走的很近,担心早恋会影响升学,该怎么跟孩子说?
......
想要解决孩子青春期的种种问题,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症结才是关键。
就拿剧中的妙妙为什么会跟妈妈爆发争吵?
在女儿的反抗中,妈妈不但没有及时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不断的威胁女儿,更是加剧了青春期孩子反抗叛逆的程度。
有时候,父母适当的示弱,不仅仅是平息争端,而是给孩子、给自己一个思考、反省的机会。
就像剧中的爸爸,在母亲的强势要求下并没有摆出强硬的姿态一同对抗孩子,而是给孩子留下喘息的空间,并坐下来和女儿去聊母女两人的关系。

这样的理解是发自肺腑的认可和接受,而不是在强势的打压下被迫的屈服。
认可和接受,才是教育的成功之处。
家长需要知道,孩子青春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要远离你,而是通过这些信号在向你求救,其实他想要的是用更好的方式和你相处。
而父母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但不会解决孩子的种种问题,反而会错失了教育孩子的最后机会。
前段时间,关于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
高考前与母亲产生冲突后跳下黄河;
在高速上与妈妈产生争执毅然跳桥;
因在学校被剃光头回家后跳楼自杀;
.....
面对青春期孩子高频的极端事件和各种常见问题,妈妈们可能都会产生疑惑: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提出:和人的身体发育一样,人的心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从出生到18岁共有5个心理发展阶段,这5个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每一个阶段心理的良好发展,都会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第五个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变化最大,问题表现最多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孩子会出现这个成长期特有的问题,沉迷游戏,看小说、厌学、早恋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也叫做自我同一性时期,是指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
作为成长的必经阶段,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而青春期种种的问题又是怎么形成的?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

前段时间17岁少年跳桥的事件,就是因为母亲没有包容好孩子的情绪,引发了一起悲剧。
在孩子青春期的阶段,父母如果触碰了以上任何一点,都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从而出现种种问题。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却不要把他们变的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对世界作出一些自己的判断,这个探索的过程需要脱离家长的依赖,但是又必须借助家长的配合和指引。
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社交、学习等种种困难,他们需要的是合理的指引、帮助、关怀的“队友”,但不需要一个处处做对,打在一起的“对手”。
而父母在这个阶段,面对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就会产生各种纠结:
孩子根本不和父母说话,沟通应该从哪里开始?

青春期,是教育孩子的最后机会。
弄清楚孩子各种问题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为孩子顺利发展成人奠定基础,也能够更加巩固亲子关系。
如果没有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会给孩子一生埋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而父母也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后机会。
文章来源:初中学习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