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父母的终极养娃宝典:钝感力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若要说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想那些过来人的经验都不会是无稽之谈。
林清玄的童年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顿感,会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他曾在他的文章里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时期: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
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
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
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用功读书。

因为父亲简单的一句话和一些机缘巧合,唤醒了他内心的种子。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立志当作家,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一直坚持到现在,总共出了131本书。
但如果那时候的父亲指着他一顿训斥,我想,他的未来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儿吧!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顿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曾经看过一个很火的视频段子:
老师告诉差生家长:“你儿子这次考了59分......”
家长激动的大呵一声:“啥?我儿子得59分啊?”
老师以为家长生气暴怒,当即安慰:“别生气,回去不能打孩子。”
家长仰天长笑:“艾玛,我儿子老争气了。以前考试从没超过20分,进步太大了,值得表扬!我先给孩子他妈报个喜。”

电话那端孩子他妈喜极而泣......
老师看着一脸喜气的爸爸一脸懵逼。
前不久,这个段子里的内容发生在了现实生活中:江苏有位平时0分的小朋友考出了7分的成绩,他的爸爸为了激励孩子,买了1000元的烟花庆祝。

孩子成长中一点进步也是进步,也是值得鼓舞与欣赏。孩子也会因此更加上进,变得越来越好。

而被激励的小朋友学习越来越认真,已经可以考出57分的成绩了。
相比一看到孩子成绩就和孩子相爱相杀的父母,有人说这位爸爸有智慧,我却看到这位爸爸的顿感。
顿感就是迟钝的力量。
生活中,钝感的人往往更幸福,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疤,不会显得过分敏感,而是更从容。
而钝感父母的孩子,也往往更有韧性更乐观,幸福值也会高一些。
他们不会因为敏感给孩子窒息的感觉,反而更善于发现孩子发光的一面。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就拥有这种钝感力。

郑渊洁小时候有次写作文,老师命名题目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全班孩子都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只有郑渊洁写的是《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郑渊洁独特的观点让老师大发雷霆,痛斥郑渊洁胆敢改掉她的题目,命令郑渊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喊100遍:“郑渊洁是最没出息的人!”
后来郑渊洁为维护尊严用十个拉炮引爆课桌,更被老师怒骂:“滚出教室!你被开除了!”

孩子犯下如此大错,想必很多父母会和老师一起责怪惩罚孩子。
郑渊洁忐忑地把事情的经过及自己的歉意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写成一封检讨书拿给爸爸。
在这封检讨书里,有人物故事,有悬念伏笔,有情感流露,正是这份检讨书让郑爸爸觉得儿子或许有文学创作的潜能。
他没有责骂郑渊洁,而是温和地笑着告诉他:“儿子,以后爸爸来教你。”
郑爸爸用温和的钝感力培育出了闻名世界的童话大王。
郑渊洁做了父亲之后,在《父与子》的父篇里写道:我的儿子是一头小猪,这就足够了。我不羡慕别人家猛虎的儿子,我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马儿子。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无条件的爱你,和其他无关。


那些被称为“佛系”老爸的男人,正是因为这样的顿感,为孩子指引了方向。

朋友几周前扭伤了腰,还要带着5岁的孩子工作,在税务局来回折腾。
有天在税务局下班前,朋友扶着腰,带着儿子出地铁,儿子就闹着要喝酸奶。
朋友看看时间,又看看儿子干裂的嘴唇,不禁心疼,折到旁边超市买了一盒酸奶。
不想儿子心急,用力过猛,刚撕开盖子酸奶飞了出去,糊了一地。
朋友的腰丝丝作痛,浑身是汗。再看看时间,税务局刚好下班。儿子害怕地站在一边,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朋友先爆出一串笑声,儿子也笑了,一脸轻松。
他招呼儿子:“儿子,你画了个地图!来我们把它补全,等会你要负责把地面清理干净喔!”
朋友的顿感化解了一场暴风雨,让孩子感受到在错误中成长的幸福。

没有不幸福的孩子,只有不让孩子幸福的父母,父母的顿感力是孩子成长中幸福指数的基石。
我们看着初生婴儿天使般的微笑,父母的愿望只是单纯地希望他能幸福快乐。
慢慢地,我们就希望他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懂事、双商在线......一点一点剥夺着孩子的幸福。
父母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请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的小孩,用迟钝的温和的力量去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成长。
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如此简单: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
长长的路,请让孩子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