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分享,真的不是“小气”,更不是“自私”!
孩子不爱分享,真的不是“小气”,更不是“自私”,这是他们成长必经的过程。
谁知道平时很大方的小侄子居然拒绝了。小外甥立马大哭起来,小侄子却不理不睬。
看着小外甥哭得伤心,表姐一把夺过小侄子的恐龙玩具,递给小外甥,大声说道:“妈妈平时怎么教你的,你怎么一点也不懂得分享?”
小侄子眼睁睁看着玩具被抢走,哭得声嘶力竭。
表姐还抱怨:“他以前不这样的,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变得小气,不爱分享。”
很多妈妈都会有我表姐同样的困惑。忽然有一天自己的小天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小气鬼”。
其实,这个时候应该恭喜妈妈们,这说明你的孩子已经进入到成长的新阶段,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而自己的东西真正属于他时,他就能感觉到“自我”,这个时候自我就开始诞生了。
2 岁以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卫自己的权利,开始进入了“物权敏感期”。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发现,在孩子 2 岁的时候,会变得特别不爱分享。
为了说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对分享的自愿程度,瑞士苏黎士大学经济学教授恩斯特·费尔做过一个有趣的糖果实验,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的结果。
恩斯特一共邀请了 229 名 3 至 8 岁的瑞士儿童参与三轮不同的实验。在每轮实验中,实验参与者都面临两种不同的选择:
在第一轮实验中,每名参与实验的儿童获得一份糖果,他面临的两种选择是:将糖果全部留给自己,或者与另一名儿童平分。
在第二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得三份糖果,面临的选择是:把两份糖果分给另一名儿童、自己留一份,或者与另一名儿童平分。
在第三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得两份糖果,面临的选择是:把糖果全部留给自己,或者与他人各得一份。
研究发现,参与实验的儿童的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
在第一轮实验中,近 80% 的 7 至 8 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平分一份糖果。
在第三轮实验中,在面对着双份糖果的诱惑下,仍有高于 40% 的 7 至 8 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各得一份糖果,而 3 至 4 岁儿童中只有不到 9% 的人会选择与对方平分。
而在第二轮实验中,多数 7 至 8 岁儿童不愿意让另一名儿童获得两份糖果,而自己仅得一份。
由此,恩斯特得出这样的结论:
3—4 岁儿童普遍具有“利己”的倾向,不会考虑其他孩子的利益;5—6 岁的儿童表现相差不大,但 7—8 岁的儿童的表现则完全不同,所以说,3—4 岁的儿童通常都不愿意分享,要等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
孩子不爱分享,真的不是“小气”,更不是“自私”,这是他们成长必经的过程。
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在敏感期内,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也是他们获得某种能力的最佳阶段。
所以,爸爸妈妈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一阶段,适实帮助孩子成长。
《妈妈是超人》里有一期节目,霍思燕准备将嗯哼的一些玩具捐给其他贫困儿童,但嗯哼直接一口拒绝了。霍思燕对于嗯哼的反应没有表示生气,而是耐心地跟嗯哼进行开导:“你的东西有你自己的权利。”
Facebook 上有一个很火的妈妈叫 Alanya kolberg。
有一天她带儿子 Carson 到公园玩,在路上,遇见了 6 个小男孩。他们要求Carson拿出他的变形金刚、乐高玩偶和玩具卡车和他们一起玩。
小 Carson 非常紧张,他并不愿意,可是又不敢直接拒绝。
Alanya kolberg 看出了 Carson 的心思,她温柔地说:“如果你不愿意,你可以拒绝他们,Carson。”
在妈妈的鼓励下,Carson 勇敢地拒绝了。Alanya 的这一行为为她赢得了十万个赞。
让孩子愿意分享的前提是让他体验到拥有。
当孩子总是强调说“我的”“我的”时,父母应该选择尊重,正如 Alanya kolberg 所做的,让孩子自己做主。
在让孩子做主的同时,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意识。
比如,父母要给孩子强调:
“这个车子是你的,别人不能抢。
这个恐龙是他的,你也不能抢。
如果他想玩你的车子,必须经过你的同意。
同样的,如果你想玩他的恐龙,也要经过他的同意。”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明白哪些是自己的,哪些不是自己的。
在行使了自己充分支配的权力后,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这样,家长才能进一步引导孩子分享。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分享,会让孩子觉得分享本身是一件坏事情,这样即使过了“物权意识敏感期”这个阶段,他也会发自内心地抗拒分享这件事。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我们就可以用到“拆屋效应”这个小技巧。
1、告诉孩子分享的意义
同事接着追问:“那你希望妹妹开心嘛?”
元宝萌萌地点头。
“那如果想让妹妹开心,你要好好照顾妹妹,拿自己的玩具和妹妹一起玩好吗?
”“好。”元宝开心地说。
2、提出“拆屋”的请求
3、把选择权教给孩子
没一会工夫,小女孩来了。元宝真的拿出了小猪佩奇和小女孩玩了起来。到最后,元宝还分享了最爱的变形金刚。
其实,孩子不愿意分享只是阶段性的,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不仅会让孩子了解分享的意义,更能帮助孩子自愿分享。
一只红狐狸,一只蓝狐狸,各有各的爱好。
两只小狐狸都很大方。蓝狐狸收获了一蓝子的蚕豆,遇到狸奶奶,狸奶奶说如果能把蚕豆给她做豆瓣酱就太好了,蓝狐狸就把自己收获的蚕豆送给了狸奶奶。
而红狐狸种的草莓也丰收了,收了很多的又大又红的草莓,遇到了熊先生,熊先生说自己的两个孩子非常喜欢吃草莓,红狐狸也把草莓送给了熊先生。
而狸奶奶和熊先生在接受了狐狸的礼物后分别把做好的豆瓣酱和草莓酱也送给了蓝狐狸和红狐狸。
最后,红狐狸、蓝狐狸、狸奶奶和熊先生都非常快乐。
这本绘本教会小朋友在分享中不仅能得到双份物品,更能得到双份的快乐。
分享是一种美德,但它不等同于剥夺。
只有在孩子自愿的前提下,分享才值得被鼓励。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这一阶段他们不爱分享的行为,家长们不要操之过急,而是应该选择尊重和适当引导。
正如儿童教育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里说的: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由。
因为尊重才是教育的前提。
文章来源:成长兔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