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声震中美的 “虎妈” 怎么样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8年前,“虎妈” 蔡美儿因对两个女儿的教育方式,在东西方引起热议。无数家长和媒体都对虎妈的两个女儿报以同情,觉得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现在8年过去了,两个女孩不仅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反而双双成才从美国顶尖大学毕业……

声震美国的 “虎妈式教育”
先来看看当年引起东西方教育大地震的 “虎妈教育”,到底有什么?▼

大女儿索菲亚有一次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二名。但虎妈的教育理论中,第二名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索菲亚不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要每天晚上做2000道数学题,直到获得第一为止。

二女儿露露不想练琴,将乐谱撕碎。虎妈并不会斥责孩子,而是淡定地将乐谱粘好,然后用露露最喜欢的玩具威胁她。“明天弹不好就捐掉一个玩具,后天弹不好就没有圣诞礼物,大后天还是弹不好,就没有生日派对!”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露露才不过7岁。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虎妈非常有名的 “十个不准”① 不准去朋友家留宿

(为了鼓励社交,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去同性别的同学家做客和留宿)

② 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③ 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④ 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

⑤ 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⑥ 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⑦ 不准有任何一门科目的成绩低于A

⑧ 除体育与话剧,其他科目不准不拿第一

⑨ 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⑩ 不准在某一天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虎妈当年的新书朗诵会)

以上这些,都是虎妈蔡美儿在自己的书《虎妈战歌》中真实的故事。

当年此书一经出版,因为这种对女儿高压式的教育方式,迅速遭到无数家长和教育学者抨击。

可我好奇的是,这些真的就是虎妈教育孩子的全部?

只有科学地教育孩子
没有教育孩子的学科

最初,虎妈引起争议,是因为《虎妈战歌》节选刊登在了美国《华尔街日报》上,文章被起名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言下之意是,“因为中国妈妈是怪人”)

等到书出版之后,虎妈也逐渐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方式上的很多问题,因此也开始改变:

虎妈放弃了严厉的教育方式,改用 “平等教育” 与孩子沟通、放下中国母亲威严的架子与孩子做起了朋友,努力成为更欢乐的妈妈。

而对于虎妈来说,《虎妈战歌》只是记录下了她自己的教育方式,她并不想教育任何人,因为相同的方式并不会对每个孩子都有效果。

其实无论在当年,还是今天,我都不赞同虎妈原本的教育方式。但虎妈自己也说了,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多年后,虎妈蔡美儿的大女儿索菲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从上高中开始,她就不参与我的选课了。她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我上过军事历史课,类似这种 ‘非传统亚裔要选的课’。”

而在二女儿露露的叛逆期间,虎妈和女儿不止一次爆发激烈的争吵。连周围的亲人都提醒虎妈,你不能继续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二女儿。

不过露露还是坚持了练琴,并最终以全A的成绩收到了耶鲁大学的提前录取。只是她放弃了耶鲁,选择了哈佛大学。因为 “在波士顿我不会在酒吧里碰到我父母”。(虎妈是耶鲁教授)

但四年后,当露露以GPA3.9从哈佛毕业时回忆道,父母把她送到宿舍就告诉她,“我们不会干涉你的生活了。”

“从那时起,她就真的完全不干预我的生活。我想她根本不知道我都上什么课。她认为她的工作已经完成,我已经学到了她认为重要的人生教训。我现在得靠自己。

其实家庭教育里也讲求一个 “度”:即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

何时该管,何时该放?

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方式100%正确,但可以经过实践-反馈-消化-修正的过程。

你真的会 “逼” 孩子吗?
有位读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没有父亲的严厉苛责也许你还在卖水果呢,牺牲小部分成就大事业,没有什么事可以百分百圆满的,除了你是富二代官二代稍微好点,皇帝、赌王儿子还费劲心机争家产呢。”

这段话,你同意吗?其实道理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绝大部分人都是趋于安逸的。尤其是孩子。

在玩游戏和写作业面前,有多少孩子会选择辛苦做作业,去放弃轻松地玩游戏?

没有爱学习的孩子,只有养成学习习惯的孩子。

那这个学习习惯,谁来帮助养成?是老师,还是家长?

就像乐器练习这件 “小” 事,老师教的永远只是那1-2小时,可是在家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孩子一定曾经哭着求饶:算了吧!

如果你心软,因为孩子不想学就算了,那就真的算了……

大部分时候,孩子是需要家长逼一把的,没有家长在背后的 “逼迫”,自控力尚不佳的孩子,是会直接顺流而下的。

所以植根在很多家长脑海深处,会有这么一种思想:

没有虎妈、虎爸,

哪会有成才的孩子?

但你真的知道怎么去 “逼” 孩子一把吗?

早年蔡美儿在接受美国一位记者的采访时,曾经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对你的女儿,你会说:‘如果你得不到A我就不爱你’吗?”

面对这个问题,虎妈回答:

“开玩笑吗?我不在乎!关键是我相信你,你能得A。而我爱你会胜过一切,我会一直陪着你。”

这是不是和你印象中的虎妈不大一样?毕竟在 “虎妈” 的十个不准中有一条就是:不准有任何一门科目的成绩低于A。其实 “逼” 孩子一把,不是要求她们非要取得多好的成绩,也不是要求她们必须达成父母给她们制定下的某种目标。

而是希望在孩子的努力上 再 “推” 他们一次,让他们学会努力和这种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就像虎妈的大女儿说的一样:

“即使明天就会面对死亡,我依然觉得自己曾经110%地活着”。

我们在 “逼” 孩子的,是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性,以及到达目标的信心与意志力,不是成绩本身。是让他们走完人生路之后,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努力过而后悔。

所以学习虎妈,应该是学习她 “逼” 孩子潜力的思想,而不是最初制定的那些一定要获得A的条款,毕竟连虎妈自己最后都改变自己一定要女儿得到A的教育方式。

(图为虎妈大女儿索菲亚)
不成为孩子学习的负因素
在国内,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再到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孩子仿佛一出生就处于一种竞争状态当中,这让家长们不由自主产生了焦虑情绪。可你的焦虑,对孩子来说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曾经有一位记者在采访虎妈蔡美儿的时候,曾经谈到自己的经历:

她的童年就是老虎幼崽,在这种虎式父母的教育下,为了完成父母的对她的高期望,她必须非常努力。这让她非常不安,充满压力和自我怀疑,她花了好几年才克服了它。

父母因焦虑而变得严厉,在很多时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负面情绪。它让孩子不能全心全意的努力,而是要时时刻刻担心,自己能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因此惶惶不可终日。

在我的一次演讲中,碰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她非常焦虑。

女儿已经高三了,

学习非常努力,

但她依旧不满足,
时刻告诫女儿,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

现在的辛苦都会变成高考的成绩。

但是高三开始,

女儿的考试成绩越来越糟。

女儿对学习也越来越没有动力,

一到考试就紧张。

我告诉这位母亲:

“你不满意的态度,在潜移默化里就变成了孩子学习上最大的负因素。

这不是父母对孩子简单的一个小期望,当妈妈反复告诉女儿 “这是人生转折点,熬过去就好”,其实就是在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她想要正常发挥,首先就要对抗两份焦虑,自己的和父母的。

你看就连强悍到不能容忍女儿得A-的虎妈,最后也说出了:

“只要她努力就好。”

作为父母,当我们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努力和痛苦时,不仅仅变成了让孩子惧怕的虎妈狼爸,而且更糟糕的是成为了影响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负因素。无论他们将来会做什么,父母带给孩子的负因素,都会孩子心理上的一种不可言喻的负担。

虽然,虎妈的两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最近都表示自己会继续母亲的教育方式。

我想,她们口中的“继承”,应该不是那“十个不准”,而是改变后的虎妈,将自己早先教育方式中的负因素转化成激发孩子潜力的正因素。

文章来源:父母堂

本文由 宝贝集结号 作者:棉花糖 发表,其版权均为 宝贝集结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宝贝集结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