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儿子考72分家长自杀:控制欲,是孩子最大的灾难
就在前几天一则新闻#儿子考98分家长患抑郁症#上了新闻热点:
39岁的秦女士是一所重点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忙工作,到了32岁才生宝宝。儿子5岁时,她就让他上小学,对儿子的标准永远是100分。有时孩子考了98分,秦女士都要训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久而久之,秦女士觉得自己非常失败,教得了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十分愚钝。今年4月,儿子一次考试只考了72分,秦女士留了一封遗书,吃了大半瓶安眠药自杀,幸亏发现及时,保住了性命,但被诊断为患有严重抑郁症。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总觉得何必呢?一是累坏了自己,像秦女士这样把自己气出抑郁症,真的很得不偿失。 二是哪怕你再要求孩子完美,孩子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这世界上本身就没有完美的人和完美的事,一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何况人呢?
很多家庭,都不自觉地会带入这样的一种情况:父母把所有自己无法承受、也无力承担的东西,扔给孩子,然后,孩子就变成了一个“叛逆”的孩子,父母又反过头来,指责孩子的不听话。
民警立刻加急帮她办理了临时身份证和户口本,让她顺利的参加了高考,可在这背后身份证丢失的真相却让人心惊。
原来她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并没有丢,是被她的妈妈藏起来了。因为家庭变故,妈妈舍不得女儿离家读书,所以故意将孩子的身份证户口本藏起来,让她无法参加高考。
她觉得这样,女儿就能一直陪在她身边了。
看到这,真让人细思极恐。

有多少家长,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
看起来好像是以爱的名义,无私奉献,可实际上是对孩子实行360度无死角的控制。
你以为你是在为了孩子好,可其实父母的控制欲,就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大家知道,著名钢琴家郎朗是在爸爸的极端严酷培养之下走上音乐家之路的。爸爸曾经逼着要放弃弹琴的郎朗选择要么跳楼自杀,要么吃药自杀。
那听说过的你有没有想过:控制型教育下的郎朗成长之路是否可以复制呢?
事实上,类似郎朗爸爸的教育方式虽然产生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失败”的案例,以往我们的教育理论很难解释这个困惑。

讲一个身边很真实的例子。
L从小妈妈看管的就很严,上补习班一定要跟着,上学也次次不落的接送,甚至高中、大学的学科选择,都为她提前规划好了。在妈妈眼里,L是一个很乖的女生,即使在家里面总会跟她吵架,在外面也是一个大家闺秀的样子。
但妈妈不知道的是,L的朋友圈是屏蔽她的,L从初中就开始早恋,L说高中毕业的时候和朋友去玩,其实是去找了男朋友。这些,都是她的妈妈所不知道的。
那L为什么不和妈妈讲呢?她说“很烦,我妈管太多了,告诉她了一定又会教育我女孩子要慎重巴拉巴拉的,然后把人家男生查个底朝天,再问我以后怎么打算的,我不是自添烦恼嘛。”

听完这个故事,我开始思考,矛盾究竟来源于哪里,是L的问题还是她妈妈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舍得投入,相应地,父母们在规划和实施子女教育的过程之中,往往希望通过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精准控制,达到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人才的目的。
可以说,父母们这些愿望都是美好的,也是为孩子考虑的,但是这种严格控制追求教育过程确定性的方式,真的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吗?真的能够让孩子获得确定性的美好人生吗?

有过情绪焦虑的人都知道,自己越想解决它,结果只会更加焦虑,也就是越渴望解决焦虑问题反而导致更严重的焦虑。
其实人际关系也一样,我们越渴望改变他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只会导致他人更快逃离你。
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令人心痛的教育悲剧:
北京一学生由于父亲没收了手机而跳楼; 上海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杨某因母亲时刻不离其左右而上吊; 被学校和家庭评价为“好学生”的孩子突然犯罪杀人。
孩子睁开眼睛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第一次做孩子,同样,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双方都需要在磨合中互相成长、进步,这种磨合不应该是单方面的施压、专制,磨合应该是把孩子放到和自己同等的地位去交流、沟通。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之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因为这是一种注定分离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父母对儿女控制过多、过严的案例。
每个家长或许都该明白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带给了他生命,也养育了他,但不代表你可以完全的去支配别人的一生。
你可以为他们提供建议,但是没有对他们人生的绝对决定权。

作为父母,如果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那他们就会忽略了一点,孩子在“听话”的时候,某种珍贵的东西也许就被无形扼杀了。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里实在是令人心痛。
我们总是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创造力确实需要有知识,但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我相信那个将孩子考100分当作孩子唯一评判标准的妈妈,孩子考98都要被训斥,最终却导致孩子只能考70多分这就是典型的失控表现。

你爱你的子女,可爱不是一辈子把他绑在身边。也不是去找一个人替你照顾他接下来的一生,而是让他成长到能独当一面。
偏执的爱只会让人觉得恐怖,折磨的也只会是你最爱的那个人。
当有一天,他们在你的控制下崩溃,宁愿死也不愿承受你的爱,你该多么的可悲?
爱是关爱,更是放手。
文章来源:慧思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