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灯

李玫瑾教授专访:孩子具有反社会人格,父母应该如何进行教育

本期视频,李玫瑾老师对“反社会人格”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下面整理了本次采访视频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相信很多家长都是第一次听到“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个专业名词。下面是关于这个名词的百度百科解释,大家先了解一下。

李玫瑾老师介绍说,反社会人格不一定都犯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智商的人特别多。所以在知识分子当中,出现反社会人格情况的是特别多的。

那么,反社会人格在知识份当中什么表现呢?这类人群的智商极高,又喜欢研究兴趣浓厚,但是,他们对任何人都没兴趣,对女人没兴趣,对家庭没兴趣,对孩子没兴趣,对照顾老人也没兴趣。这就是反社会人格的基本表现。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反社会人格和犯罪两个字相关联。但是,如果各位家长遇到自己家的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又发现孩子具有上述的反社会人格特点,那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因为这是一种病。

反社会人格说到底,就是一种人格上障碍,人格障碍会扰乱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人的生活,但是,又不能用任何医疗手段来解决的都叫人格障碍!所以,人格障碍的首要表现就是让周围人感到困扰,包括自恋型,边缘型,爆发型等。

如果,发现孩子在初中这个阶段,他不想学习了,而且又开始惹是生非了,还表现出一些反社会人格的特征,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去专业的地方,进行专业的鉴定。切记不要耽误治疗时间,也不要乱用这个名词给孩子贴上这个标签。

李玫瑾教授举了一个她身边发生过的案例:

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监狱的一个民警,他为了能更好地看管这些犯罪人,就去潜心研究犯罪心理,结果到最后发现他儿子就是反社会人格,这个父亲后来最后把工作辞掉,就天天陪着儿子一块做事,用这个方法帮孩子度过了危险期。

青春期本身就很容易出问题,父亲就一直陪着孩子,一直到那个孩子后来成家。然后后来的事情我就不大清楚了。

李玫瑾教授认为,这个父亲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一旦发现孩子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父母就一定要拿出时间来,就盯着他,让他干不成坏事,他只要一干坏事,你就说我跟你一块去,你干什么啊我帮你!

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靠近孩子,让孩子没法去做坏事。

近年来,反社会人格引发的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很多家庭和孩子也在事件中成了直接受害者。孩儿他舅在自己翻看回顾近几年类似案件的时候,深刻感觉到,很多犯罪者通常都拥有严重心理疾病,生理之弱其实不可怕,心理之弱才是最恐怖之处!下面,列举几个案例,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案件1:

时间:2018年6月28日

地点:上海世外小学门口

上海世外小学门口发生无区别杀戮事件,致两名无辜小学生瞬间消逝,这样的悲剧近年来曾多次发生过,但与以往的类似案件不同,这回凶手干脆不再找理由,直截了当地说生活不顺报复社会。

该案呈现出的最让人恐惧的新特点是,凶手复仇社会貌似理直气壮。

案件2:

时间:2015年12月4日

地点:邵东县城

2018年12月4日早晨,在父母眼里“内向乖巧”的邵东少年小龙(化名),当着母亲的面,杀害了班主任滕昭汉。

在邵东县城小龙父母租住陪读的“家”中,小龙的父亲失声痛哭:“我读书少,只读了四年,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才叫教得好。我们对不起这个学校,这个老师……”

少年的这种暴戾之气从何而来?在媒体的叙述与刻画中,小龙作为一种反社会人格的形象已然毋庸置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比如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都不难从小龙身上获得印证。

甚至作为此类人格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即“拒绝型养育方式、父亲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在小龙身上也都得到印证。少年这是病了,可是对于社会来说,有药吗?

最后, 给大家看一组让你们瞠目结舌的数字:在美国,反社会人格比例是4%(东亚,包括中国的数字,远远低于这个,后面会谈到)。4%是什么概念?一个百人微信群,里面就潜伏着4个;一个班50个人,就分配到2个指标。换言之,每个普通人终其一生,一定会遇到反社会人格。

多多陪伴孩子, 及早发现问题:

身为父母,我们有幸能见证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的诸多经历,孩子的经历又会纪录下我们的了解、陪伴和等待。如何了解、洞察孩子的心理所需,划定适当的距离和独立的人格界限是值得每个父母考虑的事情。

希望各位父母都多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能够及早发现。作为家长,要教会孩子保护好自己,也不要学坏仗势欺人,本分学习踏实做人,相信世界总会温柔相待于你。

23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