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自杀事件:我们都欠孩子一节性别教育课

01

这段时间,朋友圈都在讨论「北大女生包丽受男友精神折磨后自杀」的新闻。

北大女学生包丽与男友牟林翰一年多的相处中,被其不断灌输「女孩的第一次才是最美好的」,贬低价值「你是不干净的」,逼迫包丽做绝育手术,并且要求「输卵管留下来给我」。

包丽不堪折磨,在私人微博里留下「我命由天不由我」之后,服药自杀。

来源:新京报

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从性别教育的角度看,男方有严重的性别歧视,视女性为掌中玩物。而女方对自身性别的拥护感也不强烈,容易受到畸形婚恋观的摆布。

作为早教从业者,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想到如果早一点给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灌输「尊重异性、独立自我」的思想,也许世界上就会少一个牟林翰,也许包丽还会是那个正在北大求学的阳光女孩。

全文约 5000 字,预计阅读时间 15 分钟

02

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了?你需要知道年龄的两道坎儿:

第一,要知道宝宝什么时候拥有「性别意识」了。

宝宝四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区分「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的不同了。慢慢到了一岁半左右,他已经发展出性别意识,会告诉别人自己是「女孩」或者「男孩」。

这个时期,宝宝也开始留意周围人的性别角色是怎么样子的,比如知道「妈妈」「阿姨」是女性,「爸爸」「叔叔」是男性,并以此为模版来建立自己的「性别图示」。

比如,一位男宝宝发现家里只有妈妈做饭、做家务,爸爸只负责在外面工作时。他可能意识到自己未来更应该在外面工作,而不是参与家务。

所以,这个时期家长的模范作用非常大。如果爸爸也参与家务,妈妈也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孩子更可能接受性别平等的观念。

来源:pexels

第二道坎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研究表明,对于男女差异的刻板印象在孩子六岁的时候正式固定形成了。也就是从六岁开始,孩子就开始默认这个世界是「男强女弱」的了

大家都知道,小小宝一般都是比较盲目自信的。你问他男孩女孩谁最聪明?如果他是男孩,他会认为男孩更聪明,如果她是女孩,她会认为女孩更聪明。

但是,如果你问一个已经六岁的女孩:男孩女孩谁更聪明?她的回答或许已经改变,认为男孩更聪明了。

英国医生 Javid Abdelmoneim 以研究学龄儿童的性别意识而闻名。在 BBC 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No More Boys and Girls)中,Javid 医生就问了七岁女孩这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也普遍印证了这种性别偏见。

来源:BBC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另外,如果你问一个孩子「男孩和女孩谁更强壮?」孩子们也普遍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强壮

其实,青春期以前,男孩和女孩的肌肉力量和密度也没有差别,不存在男孩比女孩强壮一说。而且,儿童早期的大脑并不存在构造或者认知上的差异。

也就是说,甭管是男孩是女孩,都是一样强壮、一样聪明

为什么男孩和女孩有如此广泛的相似性,长大以后,却产生如此明显的不同?
为什么明明可以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到头来却变成了「我命由天不由我」呢?

有一种答案,叫做性别刻板印象

男孩和女孩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并不是在出生时就注定的,更多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当大环境让孩子开始相信男女有别,女孩就是不如男孩优越,这种想法可能会真正改变这个孩子今后要走的道路

来源:pexels
03

因此,孩子从一岁半六岁的这两个坎,是我想给你提的第一个醒。

很多性别偏见的形成,是由我们从小对待男孩女孩的方式造成的。很多时候,是大人在替孩子进行选择他们应该怎么玩、怎么穿、如何表达情绪。

一岁半到六岁,请特别注意你的言行举止,干预孩子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

不过,对性别的歧视可能渗透在育儿过程的方方面面,咱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❶ 选择玩具的时候

很多人以为,男孩天生更喜欢玩空间逻辑类的玩具,而女孩则更喜欢扮家家酒等语言类游戏。

是这样吗?

刚才说到的 Javid 医生 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把两个婴儿的衣服换了一下,男孩穿了女孩的衣服,女孩穿了男孩的衣服。然后在他们前面摆上各种类别的玩具,让志愿者替婴儿挑选玩具并与其互动。

结果发现,大人们倾向给他认为是「男孩」的小孩男孩气的玩具,给他认为是「女孩」的小孩女孩气的玩具。不管孩子们实际上表现出来对什么样的玩具有偏好。

来源:BBC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这说明,不是孩子在挑选适合自己的玩具,而是大人在替孩子选择玩具,是大人塑造了孩子的行为

很多家庭,习惯给男孩玩卡车、刀枪、乐高类玩具。给女孩则提供玩偶、过家家玩具等。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之后,也会倾向于选择社会上认同的、符合自己性别的玩具。

英国认知神经影像专家 Gina Rippon 教授认为,男孩和女孩后期会在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上有差距,很可能就是因为「男孩从小就被鼓励玩更多和空间逻辑、图形逻辑有关的游戏」。

来源:BBC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给孩子提供种类均衡的玩具、游戏、课程。买玩具时有洋娃娃也买积木、买机械工具包。给孩子选择课外班的时候,运动课、积木课、绘画课选择尽量均衡,不带偏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女孩可以学跆拳道,男孩也可以学烘培。

如果你发现女儿玩空间逻辑、图形逻辑有关的游戏比较少,你就要起到鼓励和带动的作用。同理,如果你发现儿子假装游戏等语言类游戏玩得少,也可以陪着孩子多玩这类游戏。

Gina 教授发现,推荐女孩玩不常玩的「俄罗斯方砖」游戏之后,女孩的空间认知能力明显提高了;而推荐男孩玩 3 个月的「玩偶游戏」之后,男孩也发展出了心细、敏感的性格。

❷ 给孩子选择服装、打扮的时候

你会不会觉得,女宝应该穿粉色的裙子,是童话中的小公主;男宝应该穿蓝色的衣服,是优雅的小王子?

来源:pexels

我们现在都默认男宝喜欢蓝色,女宝喜欢粉色给孩子买用具、买衣服的时候也倾向于如此划分性别。很多小男孩有了性别意识,他似乎也变得不喜欢粉红色了,认为喜欢这种「女孩子气」的颜色是令人羞耻的事。

其实,这种颜色偏好可不是孩子与生俱来,而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在 1918 年的美国,反而是流行给男孩穿粉红色,给女孩穿蓝色。直到 80 年代中期,美国市场才开始推广「男孩蓝」和「女孩粉」。

你可能听过大人对孩子打扮的指指点点:「女生要有女生的样子」、「别跟男生混在一起跑啊闹啊,你看你裙子都弄脏了」有的大人看到男宝喜欢粉色衣服穿,会开玩笑的说:「你怎么打扮得这么娘啊」……

该怎么回击这样的性别偏见呢?

给孩子选择衣服的时候,不要总是粉裙子蓝衬衫。试试碰撞各种颜色和款式,并且尊重孩子自己的品味和选择。其实这也是给孩子的一节服装搭配课呢。

来源:giphy

平时带孩子逛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观察一下路人各式各样的衣着、打扮

比如大部分孩子认为女生就是要长发,你可以让孩子注意一下短发的女生,也一样飒爽好看。同样的,男生也不一定就得打扮得像爸爸一样古板、千篇一律。男生也可以追求时尚和个人风格。

❸ 讲绘本的时候

回想一下,当你跟男孩讲绘本跟女孩讲绘本的时候,表现会不会不一样

Javid 医生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会不自觉地倾向于让男孩来回答问题

其实父母也是如此,比如同样是回答绘本问题,你很可能更倾向于问男孩更多问题

而且,引导孩子的时候,大人倾向于引导男孩去注意数学、科学类的问题,对女孩则更多地引导她的感受和语言表达

比如,看着绘本里的一张图对儿子说:「宝宝,快来数数这里有几棵树!」

对女孩则可能是说:「宝宝,看这画画得多好看啊!」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跟娃互动的时候,女宝的父母也要多问孩子问题,并且重视起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反过来,男宝的父母也要引导男宝多去感受情感和言语的魅力

另外,一些传统的童话或者动画片可能会传递出一些性别偏见。比如公主一定是等着王子来拯救,冒险家通常都是男性等等。

前段时间,就连深圳市龙华区给学生发放的《中小学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常识手册》中也涉嫌了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随处可见,咱们作为家长,就更要瞪大眼睛给孩子把把关

同时,也要有意识的给孩子选择一些能打破传统性别偏见的故事,比如《爱冒险的朵拉》、《勇敢传说》、《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等等。

来源:《勇敢传说》

给孩子讲名人故事的时候,除了列举男性伟人、科学家的例子,也给孩子列举女性伟人、科学家的例子。总之,注意平衡选择,不贴性别标签。

学霸妈妈也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专门的性别教育绘本,比如《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让孩子有一个更清晰的性别认知。

绘本《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

❹ 孩子面临情绪问题的时候

讲了这么多,好像女孩受到的性别歧视比较严重,其实,男孩也一样

比如在表露情绪方面,很多男孩是备受性别歧视的。

男孩在社会上,更多的是被灌输「强壮」、「坚强」、「沉默」的思想。很多男孩从小就错以为「坚强」就等于「不能表露情感」。大人也常把「男子汉,不许哭」「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些话挂在嘴边。其实,这对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尤为不利。

回到 BBC 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Javid 医生发现,很多男孩无法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他们情绪相关的词汇储备很少,无论是遇到什么负面情绪,他们用的最多的就是「愤怒」一词。

来源:BBC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而女孩们则会使用丰富的情绪词汇,比如「沮丧」、「伤心」、「害怕」、「后悔」来形容自己的感觉。

这种固定思维和词汇上的不足,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有影响,也阻碍了男孩发展同理心

Javid 医生问男孩:

你会哭吗?

孩子们说:不哭,但是会生气!

男孩可以哭吗?

孩子们说:不行,男孩不能哭。

04

父母行为的影响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现在的言论和行为可能影响到孩子二十年后的职业选择

《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跟踪调查了 300 多个 7—13 岁的女孩及其父母 20 多年后发现:如果父亲经常洗碗、洗衣服或从事其他家务劳动,有助于女儿克服传统性别偏见,令她们未来勇于选择传统上男性占多数的职业道路

也就是说,没有性别偏见的孩子,未来选择职业时,只会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他们的职业道路更宽敞。

除了多让爸爸分担家务,你也可以跟孩子介绍一下那些勇于打破性别偏见的职业人。比如女企业家、女科学家、男幼师、男化妆师等等。

告诉孩子,对于职业,最重要的是拥有什么技能,而不是仅仅基于性别做判断。

另外,很多家长也在担心一个问题,就是才能让自己家的男孩不要长成不尊重女性的「渣男」。

还是那句老话,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的行为。想要娃尊重异性,父母的行为也要处处表现出对异性的尊重来

耶鲁大学教授全惠星说过一句话:

父亲爱妻子,孩子也会爱妈妈;父亲轻视妻子,孩子也跟着轻视妈妈。

来源:pexels

如果爸爸随便奚落、不尊重妈妈,对身边的女性也是抱持着轻视的态度,孩子学会的也是对女性的轻视和奚落。

所以,爸爸要以身作则,尊重妈妈,尊重身边的女性。同样的妈妈也不要妄自菲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我是女性,我就是比较弱,比较笨」的想法。

有的时候,就连女性本身也被「重男轻女」的思想挟持了。比如家里的老人、农村的亲戚,对男孩就无限宠溺,对女孩则轻视贬低,这些态度都可能让孩子产生性别歧视。

面对一些带有性别歧视的言论,咱们也要坚定立场,该怼回去的就怼回去,给孩子做好性别歧视的「防护栏」。

结 尾

我看过一个宣传短片《Like A Girl》,当导演问起一群 20 岁的青年人:

请问「像女孩一样奔跑」意味着什么?

大人都觉得「像女孩一样」,意味着跑步的时候扭扭捏捏,柔弱不堪。

来源:《Like A Girl》

当导演问10岁及更小的女孩们:

请问「像女孩一样奔跑」意味着什么?

小女孩的普遍反应是努力奔跑,全力冲刺。

意思就是尽全力去跑啊(It means run fast as you can)。

来源:《Like A Girl》

男孩和女孩的先天能力差异不大,因为后天环境施加了不同的影响,却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

现在重视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是为了避免以后影响孩子的职业道路和生涯发展

在发达国家,当男女之间的教育资源趋于平等时,女性与男性的差距正在缩小。前不久在美国国家 STEM 竞赛中,女生包揽了奖金最高的前五名,颠覆了过去数理化竞赛几乎全是男性获奖的认知。

给孩子们提供尽量均衡的教育资源,才能激发出孩子最全面的潜力。

打破对性别的歧视吧!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尽情的奔跑!

文章来源:植文

本文由 宝贝集结号 作者:棉花糖 发表,其版权均为 宝贝集结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宝贝集结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5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