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会死吗?”90%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最近的一个热搜,让小编异常激动!
#建议全名开展死亡教育#,两会上,这一宝贵提议让人眼前一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舒缓治疗,怕认为不孝。
同时社会上年轻人自杀事件经常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已经有几十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西方国家通过宗教进行“死亡”教育,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空白期。
逃避死亡的话题会发生哪些问题?我们究竟要怎么面对死亡?
小编强烈推荐这个视频,看完已泪流满面。无比真实和贴近中国人面对临终时的场景,讽刺又心酸,感动又无奈…
《你所见过的人,都会经历一场死亡》
片尾曲也很动人,记得听,自备纸巾哦
▼
是不是感触颇深?死亡是不可控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如果生命的离去代表着失去,那世间还有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死观?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很多父母会回避甚至忌讳和孩子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无法从容地和孩子聊聊所爱的家人不在人世的事情,在孩子面前刻意隐藏自己的感情。
日常生活中,春节和重大节日不能说“死”字,买房不买带“4”的楼层,老人家去菜市场买菜,都不会买到数量“4”……
“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好像我们不提起它,它就永远不会发生。
就连2017年大热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都险些不能过审,因为这样的亡灵题材是不能引进的。但是在过审时看哭了所有广电审查人员,所以破例让通过了。
看过电影的人都感慨,这是我们看过的最好的死亡教育。
大部分中国孩子参加葬礼的时候,是躲在大人的身后,若提关于死亡的事,总是被呵斥的情景。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谈论太多,那种小心谨慎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
我们回避,别人则大大方方做成动画。我们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吗?那是我们根本没找到正确的方式吧。
这么深刻的道理,一部动画用欢乐的节奏,轻轻松松就讲给孩子听了。而且很多孩子都听懂了,看哭了,明白了。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我们是时候转换观念了。因为逃避的态度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好受,反而有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
在国外,死亡教育从幼儿园起开始普遍实施。有些学校不仅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上,还渗透到生物课、科学课、社会课等各个学科。
学校还和一些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合作,老师会带着孩子去这些机构,为临终者送上祝福,在开展死亡教育的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培养。
有研究显示,在资讯尤其发达的今天,孩子从三四岁就会接触到死亡的概念。没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死亡和生命的关系,非常有必要。
如果遇到植物、宠物、亲人朋友的死亡,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隐瞒,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安慰,让他们感到安全。
用分离来表述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学习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但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

《奇葩说》第五季半决赛上,邱晨曝光了她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癌症让她迫切面对死亡。
她说出了以下的感慨:
面对死亡,我们反而更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
学者萧功秦曾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中国人在生活追求方面,更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而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则更多元化。
他们相比物质生活,更多在追求其他东西,更喜欢冒险,去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
因为他们更深体会,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拥有多少车子、房子、金钱,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却一样都带不走,唯有人生体验是可以带走的。
乔布斯坦言,他的一生都是“向死而生”的。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死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明白生的可贵,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的人生。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这就是死亡教育极大意义。
面对死亡,如何过好一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补课。

再说回电影《寻梦环游记》,它实在是一部颠覆中国认知的电影。
影片里墨西哥人对生活是热爱的,活得不较真,而死亡是可以调侃和庆祝。而中国人则反之,像埋头在沙子里的鸵鸟。
在中国家庭关系里,很多人只感到孝道的沉重、亲人间的道德捆绑、人际越界和令人窒息的相处模式。
而影片里有另一种亲情表达方式,家人以爱维系,用歌表达,长辈和晚辈之间可以不强求尊卑,而是能够平等沟通。
它更向我们很好地传达了一个观念:
人这辈子一共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心脏的跳动停止,那么从生物角度说,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之后你的社会地位就结束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遗忘,那你就真的死了。
原来被所爱的人记住,才是你活过的最好证明。
这出乎意料地打动人心。你活着的时候给别人带来了什么记忆?你死去又将如何被别人记住?如果这段记忆是温暖的底色,那么死亡也就不再是寒冷可怕的黑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就算我们再也见不到,不代表生命的图画中没有了彼此的位置。
一个生命的力量,其实并不在于长短,更在于它的宽度和内涵,而在于他与周围人关系上所产生的那份爱的联结。
这是国人最欠缺的教育之一
每天与生死擦肩的医生们谈“死亡”
▼
文章来源:作文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