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被女儿呵斥“丢人现眼”:倾尽所有为何养出“白眼狼”?

如果有一天,你极尽宠爱的孩子,指着你的鼻子破口大骂,说你的工作“丢人现眼”,嫌你的工作让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用绝食逼你辞职,冷嘲热讽让你的伴侣和你离婚,你会怎么做?

昨晚看到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叉着腰,咄咄逼人地指责她父亲这一幕时,我真的恨不得跑进电视给她两巴掌(本动作纯属幻想,不宜模仿)。

那是在她挨训时帮她挡枪,难过时为她解忧,要什么给什么,对她只有温柔,亦父亦友的爸爸呀!

老公看我气愤的样子觉得好笑,便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这不是电视嘛,都是假的,瞧把你气的”

但这真的都是假的吗?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这样的“白眼狼”可是数不胜数,言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记得这个因为妈妈不给他买手机就拳打脚踢妈妈和奶奶,说现在他想要个手机都不能满足他,以后还怎么照顾他的 10 岁男孩吗?

还记得这个因为弄坏茶馆物品,被母亲教育一下就要“掐死”母亲的 12 岁男孩吗?

还有那个因为父母只开得起十几万的车,只给他买儿童手表而不是 iPhone7,就扬言“我爸妈不配拥有我这么好的儿子”,让父母不要生二胎,不要坑了他的 10 岁学霸吗?

那个口口声声最爱妈妈,最爱爸爸,你离开一分钟都要哭得撕心裂肺的小人儿,怎么就变得如此冷血无情,怎么就能说出这些字字诛心,刀刀见血的话。

倾尽全力养育的可爱“天使”,怎么就变成了失控的“白眼狼”?

“白眼狼”是怎样养成的?

“白眼狼”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他们已经有了所有的东西,仍需索无度,还要更多。

他们相信,自己和成人有同样的权利,但是还没有准备好接受长大该有的责任。

他们被高度保护与关爱,却仍然不快乐、焦虑、愤怒。

他们的童年大都拥有相同的成长经历。

1、没有规矩

林妙妙在之前的剧情中,与父亲称兄道弟,不少情节中直呼父亲“老林”,对母亲也是直呼“王胜男”,他们地家庭是很多人羡慕的“朋友型家庭”。

林妙妙心中自然也常忘记父亲是自己的长辈,从而产生了一种平级的错觉。

在事件爆发后,林妙妙受到了父亲职业低微的刺激,瞬间感觉自己也与父亲一样变得“低级”了,所以顺势破口大骂、目无尊长。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见到这样没有界限,看似“和谐”的家庭。

在家长会,直呼其名呵斥父亲迟到的儿子;在商场,手指母亲逼她一定要给自己买中意裙子的女儿;一言不合就在路边指名道姓,呵斥父亲的儿子……

或许,在众多的“林妙妙”心中,这样的言行并没有过错吧,毕竟这就是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日常。

2、要啥给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进入了“全民富二代”的时代。只要孩子想要的,无论合不合理,父母都无条件满足,然后孩子们也就理所当然的享受着。

小学要手机、中学要电脑,结婚要要车、房,生完孩子还要父母当保姆……

从小物质享受就被过分满足,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如果有一天父母无力满足他了,他就会觉着父母多对不起他。

当一个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根本就不会知道帮他实现愿望的人背后付出的努力,更不会懂得珍惜与感恩。

父母越来越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来越缺乏同理心,不懂体谅,更不懂得感激。

3、啥也不用做

“孩子吃完饭想帮忙洗碗——你去看电视吧,妈妈来,你好好读书就行,这些事不用操心。”

“孩子该找女朋友了——你好好工作,妈去相亲角帮你看看有好看的姑娘不。”

“孩子要找工作——天太热了,我去人才市场帮你看看有合适的工作不,你在家休息。”

……

我曾无数次听到这样的话语,衣食住行,甚至是交女朋友,找工作,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有人代劳。

在这样环境长的孩子,慢慢的,就失去了付出爱的能力。

朋友儿子 12 岁了,每天都是她和婆婆接轮流送上学的,有一次她婆婆腿摔断了,她必需得在医院照顾她,狠狠心让儿子自己上学。

没想到却被儿子的无情伤了心:“我不管,必需有人送我去上学 ,我一个人不行的,奶奶在自己在医院一会又不会死”

这样的孩子不懂得什么叫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更不懂得怎么爱别人。

4、啥事都可以做

他可以穿鞋踩在公交座椅上,他可以霸占小朋友的玩具,他伤害了小伙伴不用道歉,无论惹出什么祸,大人都能找到理由袒护他们,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无原则纵容。

这样的后果是,孩子将无视规则,轻视别人,做什么事也不想后果。

新闻中那个将小女孩推下电梯孩子、那个连续划花 10 辆豪车的孩子、那个一言不合就将玩具抛下 23 楼的孩子,还有那个在地铁横躺霸占 3 个座位的孩子。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在家肯定都是些为所欲为“活祖宗”。

孩子的行为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级,小时候的熊孩子,长大后的“白眼狼”。

这样的父母,养不出“白眼狼”

1、先是“好父母”,再是“好朋友

之前看过蔡少芬的一个采访,她说了这么一段话,我深感赞同 :

“我个人是不赞成和孩子做朋友的。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听者,可以赞同她、可以安抚她,但不能‘亲近’到做朋友。因为,必须让孩子懂得尊卑、长幼之分,这样将来她才会懂得去尊重老人、尊重老师、尊重上司。”

你可以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设身处地的分析问题,但必须让孩子知道,作为父母的权威性。

林妙妙的父亲显然在女儿的心中是没有权威的,所以她说才能说出那样一番话。

教养孩童的历程中,同时需要父母的温暖与控制,而不是只有平和和成全。舒适相处的家庭模式”并不是指放纵孩子无底线,这个度要把握。

在养育孩子在优先级上,父母要学会“先做好父母,再做好朋友”

2、权威型父母:90%的温柔+10%的冷峻

“权威型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理想的,需要适度的温暖、爱,教会孩子界限的概念、设定界限,并督促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会培养出自信、快乐、灵活、适应能力强的孩子。”美国心理治疗师沃尔费什博士说。

权威型父母他们在孩子心中是拥有威望、威信、威严的。

他们不唠叨、不说教、不命令,他们在孩子年幼时就会定下“人生规矩”:

孩子2岁时立“基本规”,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3岁时给孩子立“礼貌规”,见到人要喊叔叔、阿姨等,得到别人的帮助,要学会说谢谢。

5岁时立“是非规”,教会孩子明辨是非,懂得好坏,告诉孩子哪些事情是不对的,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伸以援手,学会助人为乐。

6岁后给孩子立“制度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渴望表达自己的情绪,往往会出现顶嘴,蛮不讲理的情况,犯了错误也不愿意承认,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要坐视不理,而是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给孩子定规矩,也要向孩子解释理由,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就算孩子撒泼打滚,也要坚定,有原则

3、坚定而不坚硬

他们只要求孩子做到该做的,把承诺的事情执行到底,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他们会坚定的说不。他们从小就教会孩子如何“承担后果”,如何负起责任。

他们会履行他们所有的承诺,但也会要求孩子遵守约定。如果孩子没有履行他的职责或有不正当行为时,将会面临应得的处置。

比方说:“比如没有按约定,关掉电视,开始做作业,那他就失去了每周三的动画片时间”;或者“如果你玩完的玩具不收拾,那么你就再也不会拥有新玩具”

让孩子感受到挫折,觉得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从小让孩子学会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有人说:

“我生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他同行一段……”

多美的一句话呀,爱子之心皆如是,我们可以不要求他们养老,不要求他们传宗接代。但,一个不懂感恩,无情又冷漠的孩子又怎会肯让你与他同行?这个美丽的世界又怎会容忍他顺遂一生?他们只会榨干你最后一滴血汗,然后被社会抛弃……

我们要的感恩不是哭天抹泪、不是跪地洗脚、不是无私反哺,我们要的感恩是彼此的尊重与信任,我们要的感恩是他也有传递爱的能力,也能够爱他人,能够因为这份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就如李安所说,我不教孩子孝顺,我只要他爱我就够了。

文章来源:了不起的辣妈

本文由 宝贝集结号 作者:棉花糖 发表,其版权均为 宝贝集结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宝贝集结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10

发表评论